2017/11/11 | 来源:《品牌红网》杂志
[摘要]钧福楼坚定不移追随“一带一路”走出去国门,面向全球经济,创新产能整合和产业对接,为品牌的深化发展铺就一条“高速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社会迎来开放发展的新时代,聚焦着全球的关注。而在一定意义上讲,“一带一路”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为中国红木家具产业带来新机遇,助力实现产业能级提升、结构优化,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在融合“一带一路”过程中,近年来中山市钧福楼红木家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钧福楼)紧紧跟随国家政策和产业导向,不断寻求突破点,体现在积极地“走出去”,迈出到海外投资建厂的第一步,这些对于品牌的综合实力、管理水平和营销水平提出更新的挑战。
印尼建厂,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钧福楼在创业之初,坚定地将其品牌定位为黑酸枝家具专业制造商,并且沿着既定的发展蓝图稳步向前。在收获市场一致肯定的同时,钧福楼董事长李锦先也开始筹划,如何将品牌不断发展与壮大。

钧福楼董事长李锦先(左一)考察印尼木材工厂
对于一个崛起中的红木品牌而言,既要维持产品竞争优势,又要保持品牌发展强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产能的稳定性。可问题是,近几年红木业界讨论较多的是国际政策严格管控与木材出口渠道收窄的问题,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多,不可避免地对国内红木家具企业的发展带来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李锦先将目光投向了黑酸枝的主要产地——印尼。而印尼产的黑酸枝,学名为阔叶黄檀,是我国《红木》国家标准树种之一,在李锦先看来,当地丰富的资源条件,极大地保证黑酸枝的高质量和货源的稳定性,也能够保证钧福楼生产运营的正常进行。

钧福楼在印尼建立木材工厂,不仅保证黑酸枝的高质量和货源的稳定性,而且保证钧福楼生产运营的正常进行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升级版”以及国际合作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一带一路”倡议给困顿中的中国产业带来了活力,国家层面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讲推进了中国企业的国际产能合作,搭建了很多平台。印尼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华人最多的国家,2017年,钧福楼印尼木材工厂第一阶段的基础建设基本完成。数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引入先进的现代化生产设备和除尘设备,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强有力支持,从长远来看,将使钧福楼在质量和供应稳定性方面获得并保持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 ,也对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深远的、积极的作用。

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钧福楼工匠将红木家具不断改进形成品牌特色与优势(钧福楼——《鸿运当头书房系列》)
“我们钧福楼将坚定不移地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继续面向全球经济,创新产能整合和产业对接,为品牌的深化发展铺就一条‘高速路’。”李锦先表示,下一步钧福楼将继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对接国际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深化中印两国之间的合作。同时,钧福楼还将积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参与印尼的文化、教育等领域发展,对推动中印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雕琢精品,高端品质引领行业
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钧福楼董事长李锦先从中国红木家具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一个观点:品质,始终是红木家具市场争夺战中的重要利器。

钧福楼从源头做起对高端品质的坚持(钧福楼——《鸿运当头客厅系列》)
而对于品质的理解,不仅体现在对产品研发的导向,还包括对现有资源和市场的把握上。一方面,当钧福楼开始与中国红木家具市场接触时,深知只有品质家具才能真正地打动消费者,因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生产研发队伍,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技术和生产经验。钧福楼的工匠们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以创新、专注、执着的“工匠精神”锻造出钧福楼品牌的持续竞争力。也正是因为这种对文化传承的追求、对高端品质的坚持,近年来钧福楼推出的一系列红木家具精品深受欢迎,也为品牌开辟了全新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通过对当前国内红木市场进行整体分析后,李锦先也意识到,木材资源的自然供给已成为新环境下红木家具企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印尼木材工厂的筹建,对钧福楼意义重大。从设想提出到开工建设,历经颇多曲折,钧福楼整个团队过去几年也做了不少努力,这不仅是对市场和资源的深入洞察研究分析后采取的积极行为,更是钧福楼品牌转型升级的重要成果。
李锦先坦言,目前看钧福楼走得慢,但事实上,每一步都走得稳。钧福楼在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进程中,重视产业合作,重视产品品质,重视市场反映,重视客户体验,在一个个扎实有力的发展变化中,最终实现钧福楼品牌发展体系的合理布局、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来源:第四十三期《品牌红木》杂志 梁晓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