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商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热门搜索:雅居阁名雅居红木东方之信红木东成红木

您的位置:中山商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资讯中心 >> 红木行业新闻 >> 正文
高要“红木之乡”:未来在哪里?
2014/12/27 | 来源:肇庆都市报道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起,高要大湾镇红木工艺蓬勃发展,至90年代初达到巅峰,300多间红木厂在大湾镇遍地开花,最大的厂拥有数百名工人,促成大湾镇“红木之乡”的美誉。然而经历多年浮沉,目前大湾镇只剩下70余间红木厂,配套商场约90间。百人以上工厂近乎绝迹,工人数达二三十人可算中大型。雕刻工人年纪最大的70岁,年轻的也有40多岁,整个红木产业面临人才断层。“红木之乡”究竟如何焕发生机?又该往哪儿走?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高要大湾镇红木工艺蓬勃发展,至90年代初达到巅峰,300多间红木厂在大湾镇遍地开花,最大的厂拥有数百名工人,促成大湾镇“红木之乡”的美誉。然而经历多年浮沉,目前大湾镇只剩下70余间红木厂,配套商场约90间。百人以上工厂近乎绝迹,工人数达二三十人可算中大型。雕刻工人年纪最大的70岁,年轻的也有40多岁,整个红木产业面临人才断层。“红木之乡”究竟如何焕发生机?又该往哪儿走?

人才流失出现年龄断层

走进大湾镇,在入口南湾路沿线能看到琳琅满目的红木家具厂广告牌。“其实现在已经少了很多。”高要市大湾镇红木工艺行业协会会长罗礼全感叹。

据罗礼全介绍,大湾镇红木产业兴于上世纪80年代,旺于90年代初。“最旺的时候差不多有300间厂,现在只有七八十间。”他认为,主要原因是“人才流失”。

“上世纪90年代,从怀集、江西、四川、贵州、浙江等地来学习的工人非常多,1996年后市场不振,工人们陆续离开,或者去别的地方建厂,或者转了行。”罗礼全介绍,目前大湾镇红木行业没有多少人学习雕刻,在岗工人多数为40-50岁,出现年龄断层。

今年41岁的陈聪是土生土长的大湾人,他毕业于江西陶瓷美术学院,学成归来后进入大湾镇的雕刻工艺学校。“因为自己学美术的,画了图案不雕出来也是没用,所以就学上雕刻。”陈聪这一雕就是20年。

与陈聪当年一同“学师”的约有50多人,但是留下来的“一半都没有”。陈聪说:“这是一门艺术,需要耐心还需要悟性,我曾经试过带薪教一个人学雕刻,他学了一两年就坚持不了了。”陈聪认为,这份工作很辛苦,这跟现在年轻人想要轻松工作的想法不符。

规模小受外地品牌冲击

一直以来,大湾镇红木家具产业以家庭小作坊为主。鲁师傅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以前我做木工,老婆做雕花,因为后来引入机器雕刻,现在她不用雕了,转到其他工厂去赚钱。”实际上,大湾镇红木家具行业经历一波三折,很多小作坊坚持不下来,致使全行业“大缩水”。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疲软,纯红木家具跌至4000多元。有些厂家为了赚钱快,在组装家具时掺进杂木,平均只卖1000多元,赚不了钱之余还受到不法分子的冲击。“不像现在的市场可以现车验货收钱,以前是代卖的形式,我帮你卖,卖出去了才给钱你。后来有些人把货物一车车拉走,却没有回头,一成货款都没有收回来。”陈聪记起,当时他的厂也损失了十多万元,整个大湾有多间厂受挫,导致倒闭,或一蹶不振。

后来通过镇委镇政府的扶持,红木行业又开始“重振雄风”,但却不复当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把家具拉去珠三角卖,别人见我们做得漂亮,又跟着我们做。”陈聪说,现在很多中山、顺德等城市的红木加工工人都是出自大湾镇。另外,当地政府大力支持红木产业,当地厂商搞批发生产,“量大、产多、名声响”,很快就超越大湾镇成为全国闻名的品牌。

大湾镇迅发红木商场经理张学潮介绍,他们厂有30多名工人,在大湾镇来说“算中型”,但是也受到宣传的局限。他们尝试过网上销售,宣传大湾红木品牌。“红木家具价钱比较高,看图片不如看实物,网购不如直接到现场验货。”张学潮表示,大湾的家具多数靠“口耳相传”来宣传,客户以珠三角为主。

“我们不像真皮布艺的厂家,拿到代理权就可以网上销售,我们的红木家具没有自己的牌子、没有版权。”张学潮说。

对于宣传力度不足,罗礼全表示希望政府可以加大推动力度,建设家具产业园,集中营销,吸引外资带动行业持续发展。“为什么都是小作坊呢?就是因为厂家资金不足,融资难。”罗礼全介绍,大湾镇属于集体土地,个体户没有房屋、土地作为抵押,所以向银行借贷的时候遭遇阻碍。陈聪希望,各级政府能够予以更多支持,让其行业发展“经久弥新”。(徐妃妃编辑)

标签:

相关推荐

/ focus article
Baidu
map